首頁 女生 長河複生記

第165章 淡巴菰

長河複生記 大簡 3185 2024-01-31 01:15

  月上中天,黃河東岸。

  一處隐蔽的窪地内煙霧缭繞。

  朵兒紅咂嚒着煙袋鍋,五十名護軍燃着紙煙,夜色下忽明忽暗的一衆煙頭像是一團鬼火。

  消瘦的朵兒紅站起身,比别人足足高出一個頭。

  他擡頭看看月亮,吩咐道:“吃完淡巴菰,就準備渡河!”

  滿語的淡巴菰,蒙古語叫Tamhi,朝鮮語作Tao;以滿語音譯中文寫作丹白桂,後世的中文直接叫煙草。

  淡巴菰可是個好東西,治風濕,解瘴氣,去百病。要不是要半夜三更泅渡黃河,多爾紅才舍不得拿出金貴的淡巴菰發給手下的護軍享用。

  多爾紅選擇的這處渡口,沒有支支叉叉的河道,黃河水流穩定。為了防止泅渡的時候河水打濕弓箭,多爾紅已經命人将護軍的弓箭統一收集起來用油布包裹。

  朵兒紅有些得意,對岸巡河的騎兵到了此處,僅僅是打個來回就放心地走了,顯然一點都沒有察覺這次秘密行動。

  吃完紙煙的護軍脫下衣服,牽着戰馬小心地來到河邊。

  先頭的護軍牽馬踏入水中。

  幾匹戰馬雖然有些猶豫,在主人耐心地安撫下,慢慢地沒入水中,僅露出一個馬頭,和水面上漂浮的一個大油布包裹。

  前幾匹馬下了水,後面的戰馬紛紛跟着學。

  不大功夫幾十匹馬全部下河,一衆護軍抱着馬脖子,靜悄悄地漂向對岸。

  朵兒紅使勁嘬了口煙袋鍋,開始脫衣服。

  一陣夜風吹來,赤條條的朵兒紅打了個寒戰。

  煙袋鍋裡還有最後幾口煙絲,朵兒紅蜷蹲在自己的戰馬邊,用手罩住煙袋鍋裡的火星子,準備過最後幾口煙瘾驅寒,然後随同最後的兩名親衛渡河。

  當朵兒紅噴出最後一口白煙,一邊嗑旱煙袋一邊站起身時,他突然發現月光下的黃河上遊一座黑黝黝的房屋向他悄無聲息地漂來。

  朵兒紅心裡一緊!

  黑黝黝的房屋直接插到黃河中泅渡的護軍與黃河之間,朵兒紅聽見“咕咚”一聲。

  安靜的夜裡,這一聲“咕咚”仿佛是在朵兒紅心裡打了一個雷。

  黑黝黝的房屋在黃河上停下來。

  一道慘白慘白的光柱從黑房子裡射出。

  借着光柱的餘光,多爾紅看清了,這就是白天的怪船!

  光柱在無遮無攔的黃河河面上肆無忌憚地搖擺,延伸出去足足一裡地。

  光柱裡的愛新國護軍象待宰的肥豬,吓得嗷嗷怪叫,拼命向對岸遊。

  老天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朵兒紅不顧尖銳的草刺紮入身體,刺溜一下趴在河岸,僅露出半個腦袋。

  這是人?

  還是鬼?

  眼見得黃河裡的護軍就要登上西岸,怪船裡一聲铳響。

  黃河西岸點燃五六支火把,火光下出現十幾騎,騎手彎弓搭箭,一句話不說射向水中。

  上遊漂下點點漁火,五六支小筏子在慘白的光柱引導下,用弓箭、用長篙,無情地收獲水中愛新國武士的性命。

  朵兒紅隻覺得一陣頭疼。

  朵兒紅右半片腦袋像是要炸開,兇口喘不上氣,痛苦的朵兒紅蜷成一個小團,在東岸的草地上翻滾,似乎草刺紮入身體的疼,可以減低腦袋裡的疼。

  又來了!

  它又來了!?

  不早不晚,在這個時候它又來了!

  “淡巴菰……淡巴菰……”朵兒紅壓低聲音呼喚身邊的兩名親衛。

  這個時候怎麼還敢吃淡巴菰!?

  兩名赤條條的親衛對看一眼,拖起朵兒紅就走。

  朵兒紅貝勒自從額娘死後就落下個怔忡之症,時不時地鬧偏頭疼。不犯病的時候朵兒紅貝勒同平常人一樣,一旦犯病頭暈目眩走不成路,平日全靠吃淡巴菰緩解此症。

  ……

  黃河上裝甲筏子裡的蔔十九副司令絲毫沒有察覺東岸還有漏網之魚,他過瘾地擺弄着孫一的強光手電,射向河裡遠遠近近的愛新國護軍,嘴裡還嘟嘟哝哝的念叨: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自以為做的隐秘,想不到山頂上還有我們的觀察哨吧?我等你們都等了半夜了!”

  黃河西岸的莫日根老人吸了吸鼻子,“這麼大的煙味,還想瞞過我?做夢!”

  巴特爾上蹦下跳地吩咐一衆騎兵,“都小心一點,都小心一點。河裡這些戰馬都是咱們的了,千萬不要射到馬。”

  ————————

  參考資料(與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跳過)

  煙草進入中國

  我國古代沒有煙草種植也沒有關于吸煙的記載。中國人吸煙是由外邦傳入的,煙草傳入中國的時候,名稱很多,如淡巴姑、相思草、煙酒、金絲煙、仁草、八角草等。從史籍記載,廣泛叫煙草、煙絲的,大約是到清代以後。

  據考證,煙草傳入中國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的明朝萬曆年間,路線有4條:

  第一線是經菲律賓,中轉台灣,傳入福建、廣東地區,再由福建等地傳至江蘇、湖北等中原地帶;

  第二條線路始于明朝天啟年間,是從南洋一帶進入廣東境内,再往北傳;

  第三條線路則從北方“侵入”——由日本到達朝鮮,再轉遼東半島;

  最後一條線路是從俄國傳入新疆,這條線路開始的時間稍晚于前三條線路,大約在18世紀下半夜,興旺于20世紀初。

  農史學者大多認為,福建漳州、泉州可能是中國最早引種煙草的地方。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福建商人陳振龍于呂宋經商時,最早将煙草帶回福建港口月港,于月港附近的石碼種植。(注:此陳振龍,即為從呂宋帶回紅薯之人。)

  厲鹗《樊榭山房集》載:“今之煙草,明季出自呂宋國”。

  明朝姚旅《露書》記載:“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氣。……初漳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也種之,反多于呂宋。”

  1614年,煙草從日本傳入朝鮮,再傳入我國東北地區。

  朝鮮孝宗時代的學者李星齡所著《春坡日月錄》記載:光海壬戍(1622年),世始用南草(即煙草),南草種從倭(日本)中來,取南方種,我方商于胡中(滿洲)取厚利。後商人以生種遺胡,天下通用為資。”

  日人恒屋盛服所著《朝鮮開化史》則考證:“滿人東征時始知其味,爾來一般流行,嗜好最甚。朝鮮使人赴沈陽時,私之攜行,得利益莫大。然為煙草,火災各處起,以清人焚死多,清帝大怒禁斷之。而冒死買賣之迹不絕,一時煙草一握至價百金,銀貨半島濫入,雲銷路大,其價格落。其後商人送種子,滿洲地亦産煙草,銀貨亦随至流入。”

  煙草登陸中國後,通過福建、廣州、遼甯三個中心向外傳播。當時許多醫書、方志都記載煙草能“辟瘴”“祛寒”,如明末醫生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煙草,火味,辛溫,有毒,治風寒濕痹,滞氣停疾,利頭目,去百病。解山岚瘴氣,塞外邊瘴之地,食此最宜。”

  明朝張岱在《陶庵夢憶》裡講到煙草普及的迅猛程度:“餘少時不識煙草為何物,十年之内,老壯童稚、婦人女子無不吃煙。大街小巷盡擺煙桌,此草妖也。”

  明末楊士聰《寒夜叢談》說:“餘兒時見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後,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

  明代名醫張介賓所著《景嶽全書》中說:“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于閩廣之間,自後吳楚間皆有種植之矣……由是遍傳,而今則西南一方,無分老幼,朝夕不能間矣。”

  清初王肱枕《蚓庵瑣語》也說:“予兒時尚不識煙為何物,崇祯末三尺童子莫不吃煙矣。”

  1637年,崇祯為了禁煙,勒令以斬首示衆懲罰私種私售者。兵部尚書洪承疇上奏說“遼東士卒,嗜此若命”,導緻禁煙流産,可見當時遼東一帶吸煙之盛。直至三百年後的1960年代,東北八大怪中仍有“老婆叼個旱煙袋”一說。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