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以往,蒯越也頂多是颔首示意一下,但這個時候,他的身份地位顯然已經發生了變化,為此面對李嚴的見禮,他表現的很謙虛的躬身作揖回禮道:“正方,你我也算是老熟人了,何須如此多禮。”
“既然都是自家人,那也别客氣了,坐下說話。”韓烈招呼一聲,道:“給李大人上茶湯。”
李嚴神情從容的長揖一拜,席地入座,道:“我家将軍有文書在此,還請大将軍閱覽。”
“交換人質,這我沒有意見,時間訂在明天正午便是。”韓烈看罷文書,并沒有多做考慮便答應了下來。
“大将軍若沒有意見,還請留下一封文書,吾這就回複劉将軍,達成交換盟約。”李嚴是個辦事利索之人,話語幹脆的說道。
“正方既然來到我的大營,那就是我的客人,何不留下吃一頓便飯呢?”韓烈出言挽留道。
李嚴這次前來,本來就有考察韓烈的意思,這會見韓烈挽留,遂順坡應道:“如此那就多謝大将軍款待了。”
接下來雙方又對交換人質的細節,進行了一番交流,對于李嚴提出的交換俘虜的三百士卒要求,韓烈則提出了千錢一人的要求,對于這個要求,李嚴表示做不了住,隻有等待劉磐決定,他才能夠答複。
對于争議的問題,雙方都沒有紅臉,這裡面固然有韓烈想拉攏李嚴的意思,而同樣作為聰明人的李嚴,也感受到了韓烈對自己的善意。
在午宴上,韓烈則轉移了話題,與李嚴暢談了一番有關當今天下局勢的看法,以及戰略戰術的問題,彼此倒也聊得投機,大有一見如故之感。
待李嚴離開大營時,韓烈更是親自送去出營,禮遇之意,可謂不言而喻。
返回城中的李嚴,把韓烈有關用錢贖回士兵的要求,劉磐爽快的大營了下來,為了盡快贖回俘虜,李嚴又不得不出城,再次回到韓烈營中。
這一次韓烈對李嚴的到來,更是表達了隆重的迎接大禮,大開中門迎出大門,挽其手一道進入大營,在進入大帳之後,更是請他在右首上座,待之如上賓故友。
李嚴雖然孤傲,對于一些才識不如自己的人,他常常都表示的不屑一顧,但對于敬重之人,他卻願意傾心襄助。可以說李嚴身上多少有些任俠性格,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不會去攀附于人。
對于韓烈的拉攏重視,李嚴雖然感動,但僅憑這點,他是斷然不會輕易做出選擇的,然而韓烈表現出來的才識,以及在戰略戰術,還有志向,卻都讓他有種耳目一新之感。也是發現韓烈的不同凡響,才讓他真正心生折服,從而做出了選擇歸順的決心。
“承蒙大将軍垂愛,嚴敢不效力?”李嚴起身一拜,道:“劉磐雖然不是一個明主,但卻是個好将軍,他對待部下如兄弟,自己從不聚斂私财,一應财物都與軍士們共享,故深得将士們的愛戴。所以大将軍若是想要招降他們,卻絕非易事。”
“但是強攻的話,代價又太大,就算獲勝,那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而遷延日久,同樣與軍不利,不說損耗,也不利于大将軍的戰略部署,如今北方強敵在側,若是大将軍陷入荊州的戰事而拖不開身,一旦北方強敵來攻,大将軍勢必腹背受敵。”
“正方所言有理,不知可有教我之法?”韓烈見李嚴所言,切中要害,不由對他更是高看一眼。
“如今華容城中尚有餘糧夠支撐四十餘天,如今都集中在縣衙的府庫之中,平時都是劉磐親兵看守,若明日交換人質時,大将軍要求劉磐親自前來,很有可能調動劉磐的親兵,如此我則想辦法去燒毀糧食,若是糧草付之一炬,即便劉磐手中的精兵如何善戰,最終都隻能選擇投降一途。”李嚴作為華容長,有關城中糧食儲存,可是他一手處理,所以自然是清清楚楚。
“此計若成,正方當得首功。”韓烈大喜道,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若沒有糧草,即便是再強大的軍隊,最終都逃不脫土崩瓦解的局面。
“能為大将軍效勞,乃是嚴的榮幸。”李嚴卻并沒有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情,在他看來這事并沒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成分,雖說他與劉磐并沒有主仆情分,但畢竟在荊州為官多年,多少還是有些香火之情的。
武陵太守金旋在得知劉表自殺之後,在見到孫策率軍抵達城下之時,便舉城投降了孫策。雖說武陵不比南郡襄陽那樣的大郡,但全郡人口也有近八萬人,兵馬六千餘人,更重要府庫糧草更是多達二十萬石,這對于如今的孫策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收獲。
拿下武陵郡,荊南四郡,也僅剩下零陵一郡還未攻克,在孫策看來,奪下零陵顯然也是遲早的事情,因為就在他出兵攻打武陵的時候,周瑜也出兵前往零陵而去,對于周瑜的能力,他是從來不懷疑的。
雖說荊南之地,就要全部落入自己手中,但孫策卻半點開心不起來,因為韓烈的大軍就在眼前,到了這個時候,孫策絲毫不懷疑,韓烈下一步的目标,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己。
為了擺脫這個局面,孫策做了三個布置,第一個是派弟弟孫權,前往交趾結親,交好交趾太守士燮,第二是派出王朗為使臣,前往長安向劉備交好,表達效忠漢室之心,從而獲得劉備的支持,并派兵攻打南陽一線;第三是派華歆為使者,前往河北向袁紹表達臣服之心,勸說袁紹向青州方向出兵,逼迫韓烈回軍。
雖然從荊南前往北方,路途遙遠,但孫策卻還是報着很大希望的,王朗和華歆都是當今名士,二人出發北上的時機,也掐的很好,正是韓烈率軍進駐赤壁的時候,為此二人才得以路過荊州,而沒有受到阻攔的原因。
給孫策獻策的人,不是周瑜,而是張纮提出來的,而實際上則是王朗率先提出來的,不過王朗擔心自己的獻策,會引起孫策的懷疑,才假借了張纮的口。
那麼王朗是真的出自忠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王朗首先是個忠漢黨,當初在會稽被韓烈兵馬打敗投奔柴桑,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但他的本心還是希望回到朝廷去效力。
所以這才有了他明面上獻策求援,而暗地裡則金蟬脫殼的離開了孫策身邊,得以奔向了漢室皇帝的身邊。至于華歆,雖然不是個忠漢黨,但這個人卻是一個務實派,當初在豫章郡太守位置上,本孫策周瑜率軍架空而不得已效力,雖然有些不甘心,但孫策表現出來的勇略,後來還是得到了他的認可。
但很不幸的是孫策雖然能力出衆,但他似乎遇到一個更強大的對手,那就是韓烈,雖然在荊州的戰事上,他也打了幾次勝仗,但勢力卻始終沒能得到大的擴張。到現在更是陷入危險的處境,這對于華歆來說,孫策顯然已經不足以庇護自己,但作為一名名士,雖然可以争取利益,但華歆卻還是有自己的氣節,斷然不會做出投奔韓烈,公然背叛孫策的事情來。
這不當張纮向孫策提出向北方求援的主意後,華歆便附和道:“大司馬袁紹,與某有舊,若是能夠得到他的支援,必可迫使韓烈撤軍,請主公允許某前往河北說之?”
就是借着這個機會,華歆與王朗一道北上離開了荊南,不過二人離開荊南之時,周瑜尚在從豫章敗回長沙的路上,所以并不知道這個消息,不過當他回到長沙,得知這個消息時,不由歎了口氣道:“人各有志,豈能強求,王景興、華子魚雖然是一時才俊,但心不在此,強留又有何益?”
王朗華歆北上求援借機離開一事,孫策雖然有些感傷,但還是自信的道:“吾不曾虧待二人,此番他麼離去,就算不再返回,但我相信他們定會完成自己使命的。”
孫策待人向來厚道,這也是他帳下文武奮死的原因,正如他所言,王朗華歆雖然因為孫策勢弱而離開,但二人卻并沒有忘記自己北上的初衷。
這不王朗一到長安,在面見了皇帝,呈送了貢品之後,便求見了已經進位為大司徒的劉備。大司徒掌軍國大計,形同丞相,劉備之所以不擔任丞相,自然是前有董卓自稱丞相亂政,導緻大漢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為了不重蹈覆轍,劉備這才向皇帝進言廢除丞相改為大司徒。
劉備自任大司徒的同時,也吸取了董卓的教訓,在朝廷上雖然他是實際控制者,但對于皇帝還是禮敬十足,對于文武百官也是寬和仁厚,而對各方諸侯,也是采取了柔和的态度。
這不他在封賞之時,就封賞了袁紹為大司馬,而韓烈則是封賞了大将軍,這樣一來,就形成三大勢力平衡的态勢。
見到王朗,劉備顯得頗為親熱,不過這也是劉備一向在人前的作風,但若是誰要真以為劉備隻是一個沒有脾氣的老好人,那就大錯特錯,隻看朝廷反對他的王允,就滅門三族,就知道劉備的手段。
劉備對王朗親熱,主要是王朗是從南方而來,眼下他對于荊州的局勢,可是時刻都在關注,但奈何路途遙遠,信息不暢,他也頂多是霧裡看花,根本無法了解具體的情況。比如劉表為何自刎,荊州如今的局面,以及韓烈與孫策的兵力布置等等問題,劉備都對王朗進行了詳細的詢問。
這些年劉備早已經曆練了出來,如今他不但雄踞雍州,司州全境也都落入他的手中,涼州大部,以及豫州也有部分地方落入他的手中,加上有賈诩、陳宮、司馬懿等為謀,而武将方面又有呂布、關羽、張飛、張濟叔侄等輔佐,他的實力可是日益劇增。
“孫策進表納貢,那就是大漢臣民,如今他有難,朝廷理應馳援,然大将軍韓烈有征伐之權不說,手中雄兵十萬,若是貿然發兵,不說取勝,反而會陷入敗局。”劉備思慮之下,徐徐的道:“若是能夠得到大司馬袁紹的支持,兩家同時向荊州和青州出兵的話,那麼勝算就會大增,所以眼下關鍵,隻有能夠得到大司馬的支持,才會有必勝的把握。”
“不過景興也不用太着急,你不是說孫将軍手中還有數萬精兵,以及荊南之地嗎?料來可以堅守一些時日,備這就派使者去邺城面見大司馬,說服他出兵征讨韓烈。”劉備對于攻打韓烈,顯然是有興趣的,起碼奪取南陽一線,他還是很意動的,隻要拿下南陽,那麼他奪得的豫州之地,就可以順利連成一片。
對于劉備的誠懇相待,王朗也是頗為感動,最後在劉備的相邀下,他半推半就的也就留在了長安。
而另一個使者,華歆比王朗抵達長安的時間要晚上一些,不過華歆聲名在外,正如他自己所說,他與袁紹還真不陌生,當初袁紹還在洛陽擔任西園校尉之時,二人就彼此認識。所以華歆在到達邺城之後,很快就獲得了袁紹的接見,當華歆道明來意時,早就有心向青州進發的袁紹,毫不猶豫的便答應了。
自從年前公孫瓒戰死右北平後,袁紹如今是徹底控制了幽州、冀州、并州三地,接下來他的戰略部署,就是青州與兖州二地,之所以暫時按兵不動,主要是在與公孫瓒的大戰中,他的損失比較大,自然需要一些時間來恢複。
就在劉備與袁紹不約而同打韓烈主意的時候,韓烈再一次送李嚴出了營地。對于李嚴出使繳獲俘虜一事,劉磐顯然是滿意的,這不在翌日清晨的會議上,當衆便贊賞了李嚴出使的功勞。
“将軍,今日正午交換俘虜,韓烈要求你親自前往,恐怕有詐,并且說雙方隻能各帶五百人馬,吾看将軍可領親兵護衛,并點衆将同行,方才可保萬無一失。”會議上李嚴慷慨的進言道。
“将軍,李大人所言甚是,韓烈這人向來詭詐,不可不防,請讓吾等相随,切保萬無一失。”黃忠點頭附和道,讓劉磐一人出城,他第一個就不同意。
“其餘諸将通往,文聘負責城防,李大人依舊負責城内安民之事。”劉磐雖說不懼死,但他也不想在交換俘虜的時候出錯,遂點頭同意了下來。
正午時分,劉磐率領黃忠、魏延、王威、傅肜四将,以及親兵押解霍峻、呂介二人出了華容城。文聘作為留守大将,則在城頭密切關注住城外的情況,習祯作為文官,則留在縣衙處理軍務。李嚴這個華容的父母官,自是有權利負責城内大小之事,而且作為華容長,他手下也有一隊遊繳差役,而且這些人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心腹,自然值得信賴。
劉磐調走親兵出城後,因為李嚴出使有功,大意之下的他,則是直接點了李嚴的将,讓他派出一隊遊繳臨時看管糧庫,以至于當李嚴聽到這個消息時,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這不作為看守人,李嚴要想燒毀糧庫,那簡直跟玩似得。堆積在府庫中的糧食,在李嚴的指揮下,随着一桶桶火油的倒入,很快就化作一道沖天而起的火光,以至于城外的劉磐看到城内冒起的濃煙火光之時,他幾乎以為那隻是自己的一個錯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