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舊情是好的。
至少不管對于誰來說,如果心裡還有期盼,如果心裡還有羁絆,那麼做事就會有所保留,而不是一味的沖鋒陷陣什麼都不管。
沒有牽絆的人,恰恰會讓人擔心,因為那樣的人往往會不過後果。
建文皇帝,朱允文,如今還是堂堂正正的,至少心裡還有還認可。
所以現在他在老鐘叔書的房間裡呆了很長的時間。
方中愈在這件事情出現了不久之後立馬就收到了消息,對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選擇他并不意外。
太祖高皇帝留下來的人,如今已經不多了。
除了那些在後面到現在還沒有露面的那一群人意外。
老鐘叔,算是做的最簡單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燒掉那些東西放東西自然也是知道的。
和他在曆史課中學到了一樣,當年太祖高皇帝給建文皇帝朱允文留下了一份度牒,一件袈裟,一把剃刀。
也就是說,真的想讓他假裝和尚跑出去,唉。
以至于後來引發了衆多的猜測出現了衆多的版本,認為建文皇帝朱允文反正就是逃離京師。
看起來似乎比較荒謬,但事實上就是那樣的。
如今,這一切都不在是磨難,因為,那個基礎已經不存在了。
所以方中愈多少還是有一些安慰的,對于他來說事情越簡單越好,建文皇帝朱允文不管他有什麼樣的想法,隻要能夠确保整個朝廷的正常運作,那麼他就放心了。
沒多久,一份聖旨就從皇宮裡傳了出來,建文皇帝朱允文下令将老鐘叔送到皇陵附近安葬。
圓了他的夢想。
讓他永遠的陪伴在太祖高皇帝的身邊。
同時命令錦衣衛暗中查找老鐘叔是否還有親人。
将他的親人供養起來。
這個消息傳遞出去之後,百姓們都認為經皇帝非常的仁義。
這麼多年以來,沒有什麼事情,是簡單的,但是人總會老去的,所以以後的養老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
建文皇帝朱允文現在因為老鐘叔在宮裡已經很久了,所以給了他們家人最大的優待。
這一段時間京師裡突然安靜下來了,原因無它,主要是各個部門都在忙着做自己的計劃,建文皇帝朱允文雖然沒有強求他們很快的将這些東西交上來,但是他們知道。
一次性做好所有的東西,肯定是不現實的,那麼就需要多次,既然方案要更改多次,自然是交一次,再交一次,所以要盡快的,至少要出一次初稿。
方中愈所提供的東西雖然經過很多人的思考錘煉,但是還沒有完完全全達到更加專業的地步,所以就需要這些專業的部門做專業的評估。
大明報作為朝廷的官辦報紙。
當然,沒有歸朝廷管,屬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私家産業,當然還有其他人的份子。
自然是會把專業一詞用在它上面的,所以這段時間一直都在廣泛的宣傳,讓百姓們對專業這個詞做了很大的認可。
因為有了大明報,所以朝廷上的事宣傳的很快。
大明王朝雖然經不起巨大的折騰,但是慢慢的,徐徐圖之,還是可以的,所以這個時候計劃做的更完善,有助于他們以後的發展。
方中愈感覺到這就是人多的好處。
隻要有人幫他做這些事,那麼他就隻需要動動嘴皮子在大政方針上做好這些事情。
每個部門裡面都有着激烈的讨論,他們對于方中愈所提出的這些建議,既驚訝,但是又覺得佩服。
因為他們是做不到這些的。
而六部尚書心裡很清楚,要想把更大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面,就必須把這個計劃做好,因為方中愈提倡的是更加專業化細緻化,也就是說他們内部的權力劃分的更清楚,各部門的職能将會更清楚。
監察禦史的規模在擴大,這是方中愈之前建議建文皇帝,朱允文所做的事情。
朝廷百官是需要監管的。
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任由他們去做。
所以必須要一套成體系的監管手段。
方中愈現在所做的就是理清一切頭緒,将所有的事情按一個脈絡來進行。
朝廷,現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将之前所有的經驗總結起來,然後根據方中愈所及的經驗,适合大明國情而做這些事情。
老百姓們也漸漸習慣了朝廷按照國情來頒布政策。
畢竟不可能所有的地方都執行一樣的政策,那樣太困難了,總不能在南方開馬場,北方種桑蠶吧!
還是要因地制宜,做好發展。
之前跟方中愈聊天的那些學子們,如今都去了國子監,他們做好決定要幫朝廷做這些事情。
國子監那邊有專門的人對他們進行接洽,當然後期考核能不能成功,還需要再進一步考察。
其實現在的消息已經很明确了,恩科取士還會不會進行,或者說會不會用以前的方法進行都将是一個謎團。
至少在朝廷沒有正式公開前,所有人不敢輕易放棄,但是也不會放太大的心思,畢竟如今進入朝廷的渠道可多了。
也就是說恩科取士,含金量還有多少,沒有人知道。
建文四年九月初十日。
朝廷傳出來消息。
期待已久的皇家軍事學院選拔開始了。
第一批學生共計1000人。
其中從軍中選拔500人。
百姓之中選拔500人。
畢竟皇家軍事學院是要由當今天子親自指教的,所以人才不能太差。
選拔的标準不宜太低,但也不能太高。
不過标準還是有的,不僅僅要考察學習,還要考察各自的能力,當然并不是一項所決定的,是綜合評分。
其中最為看中的是才能,也就是技能。
軍事技能。
很多人對于這個标準做過質疑,但是方中愈說到如今國人這麼多,想要進入皇家軍事學院,必然要有真正的才能。
皇家軍事學院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将成為叱咤風雲的将軍,但是必須要成為大明軍事的棟梁。
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會打,會武術就可以了。
當然有才能,你要是不認識字的話,也沒有辦法,畢竟你不能把這項才能擴展開來。
既然是學校,那就要交流,總不能藏着掖着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吧。
方中愈的解釋流傳了開來,之前反對的人,似乎突然理解了是啊,大明有這麼多人,如果每個人都能進皇家軍事學院,那又何必費這麼大的周折,把大家都集中起來了。
皇家軍事學院要培養的,是真正的将軍,真正的棟梁之才。
每個人都在摩拳擦掌,那些來參選的學子們,心裡都很忐忑,畢竟他們是要來光宗耀祖的。
不久之後又有新的消息出來。
将在這1000人之中挑選100人。
這100人将會組建兩個高級學員班。
兩個高級學員班會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
甚至可以去軍中參摩。
最後能留下多少人未嘗可知。
不過這也給大家更多的興奮。
那就是如果能夠成為這1000人之中選出來的100人,甚至是前50人,那麼以後獲得的将會更多。
這可是榮譽啊!
調動情緒,誰也比不上方中愈?
所以當這些話傳出來之後越來越多的學子感覺到了希望。
又隔了一天,又有新的消息傳出來了,将在三個月之後開啟二期招生,也就是過年的時候。
人們更興奮了,畢竟第一次經驗,可能不足,各種各樣的東西還沒有完完全全完善。
所以第一次的招生時候肯定是有運氣的成分的,但是第二次當所有的規章制度都已經完善的時候,想鑽空子,自然是不可能的。
不時不時都有人在報上評論一番發出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恰恰是來解讀學子們之間的疑惑的。
皇家軍事學院的地址就在錦衣衛基地附近。
這是當初考慮好的,畢竟當初錦衣衛選擇地方的時候就足夠的寬大,而且那些地方如今保護的很好,軍事禁區自然是沒有閑雜人等的。
那裡現在的建築規劃的特别好,按照錦衣衛積極的模式完全規劃當然還有一些改良的地方,甚至是占地面積更大。
方中愈在那一組規劃之中加大了十年之後的考慮,畢竟以後那裡将會成為大明的最高學府之一。
現如今已經沒有人懷疑方中愈想做大事的決心了。
不說别的,光是如今在皇家軍事學院所投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已經是遠超之前的任何一項活動。
“也就是說截止到目前,報名的總共有三萬五千三百四十八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看到大都督府,兵部還有錦衣衛統計出來的數字之後有些驚訝。
其實這也很簡單,畢竟在這些地方都是報名點。
雖然把他們集中到京師來了。
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集中到一個地方報名,那麼這帶來的問題可就大了,畢竟很多人都是拖家帶口,甚至是跟班都來了一大堆。
容易産生問題,京師的治安越來越好了,這是老百姓們切身體會的,但是人員多了,那就複雜性就多了,流動性越大,對朝廷來說影響就更大。
“是的,兵部經過初步統計,這也隻是如今在名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後期說不定還有不少的人敢來。大都督府那邊已經有數萬名士兵報名了。”
兵部尚書齊泰也沒有想到方中愈一個組建皇家軍事學院的建議,就讓如今有這麼多的人願意來報名。
這真的是他和手下人沒有想到的。
難道以前恩科取士真的錯了嗎?
武舉雖然已經停辦了,但是軍中的強援還是比較富足的,當兵的當然少,但是當官的多呀。
“諸位愛卿,你們确定要在這麼多人之中,隻選擇1000人嗎?”
對于建文皇帝作用來說,他還是有一些懵的。
畢竟有這麼多人願意來皇家軍事學院學習,按理說他是很高興的,巴之不得人才越多越好,但是一想到從這麼多人之中隻挑出1000人來,雖然他相信方中愈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但是其他人又怎麼會相信呢?
況且從這麼多人之中隻挑1000人,對他來說壓力太大。
人數太少,花費這麼大的精力,隻要一千人,确實讓他覺的太少了。
“陛下,千軍易得,一将難求,皇家軍事學院的學生不僅僅是一種榮耀,更将是未來大明軍事棟梁。臣不敢放松。現在這裡有3萬人,就算是10萬人也不覺得奇怪。畢竟他們以後将會是陛下,您的學生。也正是因為如此,錦衣衛,兵部和大都督府才會對這些人嚴加勘察,選拔機制越嚴格,對以後的大明才會更有幫助。”
齊泰這樣跟他解釋到。
“陛下,一期選擇這些,是因為還有很多政策不成熟,還有待實驗。三個月後,将會開啟第二批招生,那個時候,可以擴大比例。況且,陛下,您要知道,作為大明王朝,第一所專業軍事學院,他招收的第一批軍事學員,本來就是榮耀,作為陛下,您的學生,他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而且,這些人,必将成為大明軍隊的标志性人物,所以,人不在多,在精。”
聽到方中愈,這樣的分析,在場的衆人,眼睛一亮,有道理,咱們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皇家軍事學院,太容易進了,那就沒什麼說服力了,現在這樣挺好的,精銳,隻要精銳。
“陛下,方大人說的有道理,同時,這些人必須各有本事,朝廷的武将位置就那麼多,他們隻能更出色,才能擔當更大的責任,還有一點就是,以後,京師還有各大學院會開辦,臣認為還得給其他學院,留着種子,不然,其他學院,存在的意義,就有問題了,所以,還請陛下,多看看,多考慮考慮。”
齊泰齊大人,這樣說到,對于他來說,兵部希望人才的成長,但是肯定不會讓那些人,尾大不掉,人才集中是好事,到軍權集中卻是壞事,所以他必須把這件事情控制好,這也是未雨綢缪吧。
“好的,朕知道了,會再考慮考慮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這也是他擔心的,不過看起來,這些人都考慮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