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邯襲擊羅馬軍馬廄的計劃取消,雙方繼續對峙,不過這個對峙不會維持太長時間了。
羅馬人之所以按兵不動,其實是在等待海軍的歸來,羅馬的海軍在運輸完軍隊之後,紛紛返回港口加裝弩炮,現在已經陸續抵達了叙利亞的海岸線。
他們的算盤打的很精明,兩軍對峙的地點距離海岸線隻有十餘裡,而且整個海岸線都被羅馬的工兵們改造成了溝壑密布的防禦陣地。
羅馬軍團假如戰鬥失利,完全可以快速撤回海邊穩固防守,同時利用艦隊的弩炮進行支援掩護,讓敗退的羅馬軍團可以順利撤走。
正所謂是進可以攻占安條克,退可以乘船返回塞浦路斯,立于不敗之地。
在海軍到來之後,現在,羅馬人終于是萬事俱備了。
當冬風刮起的第一天早上,羅馬大軍拔營,組成進攻隊列向塞琉古方面近三十萬大軍發起攻擊。
塞琉古大軍在剛剛抵達戰場的時候人數是二十萬出頭,但對峙的期間中陸陸續續又有幾萬人的部隊加入,現在塞琉古大軍的數量超過了二十五萬,直奔三十萬人而去!
這真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在數量上遠遠超過羅馬軍隊,其中雖然有大部分都是東方部落的雜牌軍,但也有不少精銳部隊。
抛開漢軍這樣的盟友不說,僅僅是塞琉古自己,就出動了二十個軍團的十萬大軍!
什麼諸如東方伯伯兇甲劍士之類的中低檔次兵種不說,光是頂級強軍的陣容就已經是不得了了:銀盾方陣、銀盾劍士、叙利亞重裝披甲弓手、希臘鐵甲重騎兵、皇家中隊騎兵、阿紮特騎士、亞洲披甲戰象、卷鐮戰車等頂級兵種悉數登場。
銀盾方陣、重裝披甲弓手、披肩戰象和卷鐮戰車,霍邯之前都接觸過,這些兵種都屬于塞琉古的頂級野戰兵種了。
但上一次安條克王子帶的頂級兵種不齊全,而這一次,塞琉古真的的毫無保留傾巢出動了。
銀盾劍士,是從世襲的銀盾方陣之中分離出來的劍盾步兵,這些世襲的精銳兵種裝備豪華,武藝精湛,生下來就是為了塞琉古皇家而服務的。
千萬不要認為銀盾兵世襲服役就失去了戰鬥力,他們的祖輩為亞曆山大和塞琉古一世南征北伐立下汗馬功勞,從而獲得了大片的土地。
而現在,銀盾兵們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與莊稼,将會誓死奮戰!
希臘鐵甲重騎兵是手持超長騎槍的超重裝沖擊型騎兵,是常備的主戰部隊。而塞琉古的皇家中隊騎兵可就大有來頭了,實際上皇家中隊騎兵可以稱之為山寨版的夥伴騎兵。
當年亞曆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将國王騎兵衛隊擴充改良,從而誕生了那個時代最強悍最精銳的騎兵!其核心人員均為伴随其君主一起長大的貴族子弟,他們被稱之為“夥伴騎兵”。
而這支夥伴騎兵,也在亞曆山大的率領之下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在與波斯等東方騎兵的戰鬥之中,夥伴騎兵們表現出了絕對的戰鬥力壓制。
這是非常難得的,要知道古代波斯男子一生隻學三件事:射箭、騎馬和說真話。
皇家中隊騎兵的作戰方式和人員構成完全仿造當年的夥伴騎兵,成員也都是貴族子弟,其中許多都是國王和王子們的童年玩伴。
阿紮特騎士則是身披鐵甲的近身搏鬥型騎兵,雖然他們的甲胄比起希臘鐵甲重騎兵要略低一些,但在速度和耐力上則是完勝。
靈活的阿紮特騎士能夠适應戰場的各種任務,既可以快速驅趕敵方騎兵,也可以鐵馬金戈沖擊陣型。
披甲戰象和卷鐮戰車都不必再介紹了。
霍邯隻能說:世界上沒什麼方陣是一百頭披甲戰象破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百頭。
除了這些常規的塞琉古頂級兵種,駐紮在首都的塞琉古近衛軍團也在安條克一世的率領之下出現在了戰場上。
如果說剛才的那些都是塞琉古的頂級軍隊,那麼國王陛下的近衛軍團,那就是頂級中的頂級!
從銀盾方陣和銀盾劍士之中優中選優,塞琉古組建了近衛銀盾方陣和近衛銀盾劍士。
國王的近衛銀盾兵們無疑是極端強大的部隊,而且裝備也是豪華到了極點。本身就是精銳部隊的銀盾步兵中再次篩選出來的部隊,其強悍程度可想而知。
但這竟然還不是最終的王牌!在近衛銀盾之中用嚴苛的訓練再次選拔,最終千錘百煉而組成了守衛王宮的一支部隊――塞琉古皇家禁衛步兵!
塞琉古皇家禁衛步兵,他們也是手持銀盾,身披銀甲。塞琉古的國王為這些身材高大的皇家禁衛步兵配備了從高盧進口而來的優質鐵劍。
性能優良的鐵制長劍配合萬裡挑一的皇家禁衛,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簡直可怕!
另外,安條克一世還推出了被認為早已取消的一個兵種:塞琉古斯巴達裔鐵甲衛隊。
斯巴達裔鐵甲衛隊,這些槍盾步兵是曾經斯巴達人的後裔,并跟随亞曆山大的軍隊來到了亞洲。
不同于已經腐化堕落的斯巴達本土,在塞琉古皇家的控制下,這些斯巴達人的後裔一直秉承着祖先的傳統,從小到大他們都生活在軍營裡……
他們生來就是為了戰鬥,而且一直都是塞琉古皇家的秘密武器。
看到塞琉古大軍如此雄壯的聲勢,霍邯突然覺得自己之前拿高加米拉戰役來類比實在是錯誤。
當年的高加米拉戰役中波斯軍隊百分之九十都是一觸即潰的鹹魚輕裝部隊,而今天的塞琉古聯軍中,披甲部隊的數量比占了接近一半!
最起碼在裝備方面,塞琉古大軍不會弱于羅馬。
再看看身邊的霍文霍武,他們的眼神中也都透露出自信和興奮。霍邯覺得,這一次羅馬人真的是托大了:區區幾萬人就遠渡重洋進攻塞琉古,真是自信過了頭。
等待着羅馬人的恐怕又将是一場慘敗,畢竟羅馬曆史上的慘敗數不勝數,再多一場也是正常的。